原標題:國家文物局推介山西5項展覽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被重點推介
8月14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重點推介項目20項,推介項目80項。山西博物院正在布展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入選重點推介項目榜單。山西另有4家博物院館的4項展覽入選推介項目。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由山西博物院策展。據悉,經過“中華文物探源工程”多年研究,學界認為,在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文明為代表,中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這個大范圍里面,一些地方率先進入文明階段,有了自己的國家。而以此為起點,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時段里,各個地方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步入了文明。這種諸多地方文明并立的現象有點像傳說中所描述的,那個時代是天下萬國、天下萬邦。所以探源工程借用這個意境,把這個時代叫作“古國時代”。這個時期,黃河流域中的晉陜高原各種文化碰撞,格局重組,萬國林立,文明形成。在這樣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互相激發(fā),帶動變革,是早期中國文明形成的關鍵所在。
策展人、山西博物院崔躍忠稱,《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便是圍繞這一時間和地域,從“古國”的特征、內涵、制度等相關內容來展開,通過運用闡釋、分析等方法為觀眾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史前社會場景。從距今4300年前起,黃河流域的陶寺先民創(chuàng)造出燦爛文明,城市、宮城與宮殿、王墓、觀象臺,宣示王權的禮器、銅器、文字,以及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龍,都出現在了晉南大地。陜西石峁古城,城址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是東亞地區(qū)所見石器時代規(guī)模最大的城址,展現了規(guī)模宏大的王國都邑以及復雜的社會形態(tài)。陶寺和石峁,南北不同東西有別,土城與石城,各自書寫著自己的歷史,共同構成了黃河文明的標識。
目前,《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展之中,計劃于9月中旬開展。
山西入選推介項目的4項展覽分別是:大同市博物館的《銅耀大同——古代銅造藝術陳列》、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壺關縣文物博物館推出的《抗大一分校在壺關》以及夏縣博物館推出的《夏縣西村時代生活展》。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連續(xù)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活動,這是全國博物館優(yōu)秀展覽的一次集中展示,旨在充分發(fā)揮博物館陳列展覽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陣地作用,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擴大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力。(記者 孟苗)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