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4歲的石建華曾任原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一名老共產(chǎn)黨員。他從2005年開始熱心助學,15年來共有761名大學生受他的資助完成學業(yè),石建華因此獲得國家、省、市授予的許多榮譽,也受到周圍人們的崇敬。
創(chuàng)辦中國助學網(wǎng) 啟航助學夢
石建華出生在原平市一個普通的家庭,自小家境貧寒,深知貧困之苦、求學之難。石建華在任原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組織“百村千人大調(diào)查”時了解到,盡管國家實施了“兩免一補”和助學貸款等扶助政策,但仍有些學生因父母去世、病殘、下崗、離異、意外事故等導致經(jīng)濟困難,難以完成學業(yè)。聯(lián)想到自己當年本來考上了省名校范亭中學,卻因交不起伙食費,被迫申請退學,只能上既免學費又給補助的中專學校,沒能圓自己的大學之夢,因此,他在2005年退居二線后,自己拿出3萬元積蓄,購買了辦公設備,成立了原平市愛心助學站,并開通了原平愛心助學網(wǎng)。2006年底,又將原平愛心助學網(wǎng)擴展為“中國助學網(wǎng)”,使助學工作立足原平,走向世界。
走訪親力親為 管理公開透明
為了做到精準扶貧助學,石建華親自開車帶隊跋山涉水走訪了3000多個家庭,還到全國各地開展工作,總行程約20萬公里。一次到北京開展工作時,在路上出了車禍,險些丟了性命。
在實踐與探索中,石建華形成了一套科學規(guī)范的助學運行模式和管理機制。在助學模式上,實行“無償捐贈+無償借助”“輸血+造血”“直接資助+學生愛心”三種模式,分為傳統(tǒng)型、探索型和持久型,三個模式并存互補、統(tǒng)籌兼顧。同時實施了一系列嚴格高效、公開透明的發(fā)放款物、財務管理和審計公示制度。2015年以來,他又探索“助學靜悄悄,學子暖融融”和“潤物細無聲”的助學新模式,還與時俱進開展了“啟航”“揚帆”項目,獎勵資助高、中考優(yōu)秀學子和中學優(yōu)秀教師,邁出了支教助學的步子。2018年網(wǎng)站又改版升級,注重了貧困生資料的保密,開通了在線捐贈平臺,提高了相關資料上網(wǎng)的時效,大大方便了資助者查詢和在線捐款,使助學工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建起100米愛心助學功德碑
石建華始終堅持把誠信作為辦站的靈魂和生命,堅持誠信為天、公開為基。通過實行“三公開”,接受“五監(jiān)督”,實現(xiàn)了“三滿意”,從而大大增強了愛心助學活動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他還組織成立了由30多名縣處級老領導和精英人士參加的智庫黨支部,及時為助學事業(yè)出謀劃策。2019年,他們建成的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長達100米的愛心助學功德碑,既是他們對15年捐贈款物的公示,也是對廣大愛心人士的銘記表彰。
15年來,他從沒有領過站里的工資和補助,手機話費、接待學生家長用餐、接待來賓的水果及茶葉都是他自己出錢解決。外地來的受助學生,在他家吃住更是家常便飯?!肮烂朗录卑l(fā)生后,慈善公益事業(yè)受到了很大沖擊,石建華又出資5萬元,設立了愛心助學專項保證金,使他的救助站的社會公信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2013年,為了把助學事業(yè)做大做強,探索新的助學方式,石建華決定籌集專項愛心助學金,對那些沒有接收到資助款的貧困大學生采取無息借助的方式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經(jīng)過反復思考,他把準備給兒子在深圳買房儲存的10萬元用作啟動資金,使項目順利開展。目前助學金達100萬元,為助學工作長期、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贈人玫瑰 手有余香
有人問石建華:“你不掙一分錢,倒貼18萬元,又費神又費力,當‘貼面廚子’值得么?”他面對這些問題只是回以一笑。因為當他聽到受助學生參加國際機器人大賽獲得冠軍為中國捧回國際獎牌的消息、看到受助學生參加香港第六屆華人青年歌手賽獲得銅牌的場面、聽到受助學生參加全國二胡比賽獲得第三名的喜訊、在中央電視臺看到四川受助學生被評為全國英雄少年的鏡頭時,他都有深深的成就感,感到了人生的幸福和滿足。更讓他感到由衷高興和滿足的是,有的受助學生,已經(jīng)由受助到自助,再發(fā)展到助人。由他們發(fā)起成立的互助金,現(xiàn)已達40多萬元,供確有困難的學子無償借用解困,發(fā)揮出連鎖助學的造血功能。
石建華曾對人說,因為有了助學這個事業(yè),自己的晚年生活豐富而充實。因為有事情做,更因為傾注情意,15年來,他不但活得比過去更實在、更精神,也更有干頭,感到人生的第二個青春又回來了。
15年來,石建華的助學網(wǎng)站累計吸納國內(nèi)外160多個愛心單位8000多名愛心人士捐助的善款1959余萬元,接收學習、生活用品9萬余件,助建了10個愛心圖書室,受益學生達5.2萬余人次,分布全國十余個省市區(qū)。其中資助大學生761名(含碩士、博士和博士后160名),這些學生分布在全國29個省市區(qū)及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共326所大學。(本報記者 王金華)
(責任編輯:梁艷)